金融市場信專家有用嗎?諾貝爾得主教你虧掉 46 億

最近修改日期:

文章發佈日期:


30年前,有一班聰明人組團搞投資。

結果?46 億美元,4 個月燒光。

在金融市場,不要盲信專家。

◉ 起點:天才的狂歡

1994 年,避險基金長期資本有限公司 (LTCM) 橫空出世。

陣容?

金融大佬 + 數學天才 + 兩個諾貝爾獎得主。

其中一個,Myron Scholes,搞出「B-S模型」。

隨便問一個金融學的人,都需要學的期權界的聖經。

他們自信滿滿:破產機率?幾乎 0。

◉ 策略:槓桿放大夢

既然穩贏,他們直接上了超高槓桿。

回報率從「還行」變「逆天」。

畢竟是諾貝爾獎得主,難道會賠錢不成?

◉ 金融危機

1998 年,俄羅斯金融危機來了。

LTCM 認為超超超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的事情,發生了。

像沙灘城堡,一沖就垮。

4 個月,46 億美元沒了。

虧到美聯儲和大銀行不得不救場。

不救,整個市場跟著一起完蛋。

◉ 終局

2000 年,LTCM 正式倒閉。

教訓?

風險不是你算得準就沒事。

美國政府和專家醒悟了,推出一堆金融限制。

有用嗎?

2008 年雷曼危機說:呵呵,沒用。

◉ 啟示 1:不要相信任何人

諾貝爾級別的天才說「穩了」,現實一腳踢翻。

你唯一可以信的,只有數據,與風險管理。

◉ 啟示 2:槓桿是雙刃劍

槓桿能放大回報。

也能放大虧損。

LTCM 用 25 倍槓桿,爽了 4 年,然後全吐回去。

很多年後的 2021 年,Bill Hwang 同樣在超大槓桿下爆倉,總損失高達 100 億美元。

人類總是會犯上同樣的錯誤。

◉ 啟示 3:危機無處不在

俄羅斯危機誰預料到了?

沒人。

市場永遠有新的黑天鵝。

準備好應對,還是準備好哭?

◉ 結論

LTCM 從天堂掉地獄,46 億美元教你做人。

金融不是數學遊戲,是生存戰場。

別再幻想「萬無一失」。

想在市場上賺錢?

先學會活下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