◉ TL;DR
巴菲特的神話可以複製?
學者研究證明:不用獨特商業洞見,不用盯財報。
只靠數據和公式,就能模擬股神的投資表現。
關鍵是因子投資 + 優質公司公式。
◉ 巴菲特真能被複製?
「股神」巴菲特,價值投資的圖騰。
但如果告訴你,他的選股邏輯能被公式破解,你信嗎?
不需要商業天賦。
不需要整天埋頭財報。
只要數據 + 公式,就能接近他的表現。
這不是玄學,是科學。
2013 年,三位學者用統計學,解構了巴菲特的秘密。
◉ 因子是什麼?
因子,簡單說,就是影響股票超額收益的特徵。
聽著拗口?用食物比喻吧。
食材千差萬別,但都能拆成營養素:脂肪、蛋白質、碳水。
股票也一樣。
公司再不同,也能分解成因子,組合出收益。
常見因子包括:
價值因子 ( 市帳率 BP )
規模因子 ( 市值 Size )
盈利因子 ( 盈利 Profit )
投資因子 ( 總資產增長率 Investment )
動能因子 ( 過往收益率 Momentum )
◉ 因子 = 風險暴露
每隻股票的收益,都由因子決定。
學術點說,叫「暴露」於因子。
但暴露有風險。
收益可能是正的,也可能是負的。
例如,規模因子 ( Size )。
歷史數據顯示,小市值股票收益高於大市值。
但近年?Apple、Nvidia 這些巨頭碾壓小市值股。
如果你重倉小市值組合,可能跑輸大盤。
因子投資,選對時機至關重要。
◉ 巴菲特的選股密碼
學者們 ( 2018 ) 解碼巴菲特的投資旅程,發現他的選股至少有 5 大特質:
1. 偏愛大型股、價值型股票
2. 低市帳率 ( BP )
3. 不重視動能
4. 低 beta,選波動小的安全股
5. 追求「優質」公司
這些,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完美契合。
更厲害的是,他用優質槓桿放大回報。
其中,低 beta 和優質因子,貢獻最大。
◉ 什麼是「優質」公司?
學者給了公式:
品質 = 獲利性 + 成長性 + 安全性
獲利性:毛利 / 資產 ( GPA )、ROE、ROA、現金流 / 資產 ( CFOA ) 等。
成長性:毛利、ROE、ROA 等指標的 5 年變動率。
安全性:低 beta、低破產風險 ( Ohlson O-score )、低槓桿、低 ROE 波動。
每項指標正規化 ( Z-score ) 後相加,得分越高越優質。
這公式,像指南針,幫你篩出好公司。
◉ 怎麼算?
步驟很複雜。
首先,需要收集所有美股數據。
對每項指標正規化,消除極端值影響。
計算獲利性、成長性、安全性分數。
三者相加,再正規化,得最終品質分數。
高分 = 優質股。
老實說,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轉。
◉ 巴菲特的真正厲害之處
這研究證明什麼?
巴菲特不是靠運氣。
他把投資哲學,貫徹在多年選股中。
他 11 歲買第一支股票,80 多年沒偏離價值投資。
他不追科技熱潮,1990 年代錯過互聯網泡沫,卻避開了 2000 年崩盤。
這就是低 beta 的哲學:穩中求勝。
即使不懂因子,他早已實踐因子投資。
學者用幾個因子,就還原了他的超額收益。
這是「知行合一」的極致。
◉ 總結
巴菲特的選股邏輯,可用因子公式複製。
核心因子:低市帳率、低 beta、優質公司。
優質公式:獲利性 + 成長性 + 安全性,數據驅動選股。
計算複雜,但 Python 代碼能搞定,網上可查。
巴菲特的成功,來自知行合一,因子投資讓你也能試試。
◉ 參考文獻
Frazzini, A., Kabiller, D., & Pedersen, L. H. (2018). Buffett’s alpha.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, 74(4), 35-55.